【黄埔区图书馆】生物岛实验室主任徐涛院士的故事|跨界探索 不懈追求

来源: 本网 作者: 本网 日期: 2022-12-02

1669965878510005.jpg


徐涛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生物岛实验室主任

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2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5年获第八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2020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202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跨界交叉的探索者

 

2005年,一名年仅34岁的青年科学家,被选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也是中国当时最年轻的院士候选人。2017年,年仅46岁的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当时新当选中科院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2020年,这位“年轻”的院士又因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突出表现,获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1669965969709384.png


他就是生物科学家——徐涛,1970年8月生,湖北宜昌人,生物岛实验室(原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徐涛曾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在国内外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

  

 

与众不同

 

1970年8月,徐涛出生在湖北宜昌城区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优异,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1985年,徐涛进入宜昌市一中学习。高中物理老师田洛滨回忆道:“徐涛的学习非常认真、专注,他提的问题总是‘与众不同’,从来不会直接问这道题该怎么做。”面对自己学生的提问,当时有着40年物理科教龄的田洛滨,还得颇费一番脑筋,认真思考才能予以解答。

“他的自主能力非常强,学起来很轻松,是班上的学习委员。”高三班主任徐启富说到,从高中时代就感觉他是做学问的人,稳重,会安排自己的时间,课余喜欢打球,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好。

在高中语文老师蒙万恬的记忆里,学生时代的徐涛瘦瘦的,话不太多,看起来文文静静的,眼里透着一股聪慧劲儿。


1669966632216607.png


1988年,徐涛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宜昌市一中,并被保送至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他读的是当时相对吃香的自动控制工程专业。进入大学后,徐涛才开始思考自己喜欢什么。在图书馆埋头对比各个学科前沿,自我探索了两年后,他最终被生命科学系统的复杂和精巧吸引,立志去钻研其中的奥秘。

 

 

跨界读研

 

有人曾问徐涛,如何与这奥妙的生命科学结下不解之缘?

时光要倒溯到30多年前。本科期间,徐涛学的是自动控制专业,那时的他,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除了专业课程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拿来泡图书馆,阅读方方面面的书籍,不论是数学、物理、生物学,都读得津津有味。在这个过程中,徐涛意识到“生物体”是自然界最复杂的控制系统,它的结构组成如何?各部分功能怎样?控制规律如何?……这些问题对他都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和诱惑力。 

本科4年结束后,徐涛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继续深造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生期间,徐涛师从瞿安连教授;博士生期间,师从康华光教授。他觉得“自动控制”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能解决许多实际生产过程的问题。而“生命”世界千头万绪、异彩纷呈,像一个黑匣子,隐藏着无数奥秘,去破译它,对一个喜欢迎接挑战的少年而言,是多么激动人心!

 

 

 

师从诺奖得主

 

1995年,25岁的徐涛受邀到世界著名的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进行研究,在导师Erwin Neher教授(1991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得主)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并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

Erwin Neher教授曾评价说:“徐涛在国际性的前沿研究工作中,思路创新,是过去25年中在其实验室工作过的最好的两三个人之一。”

1999年,经Erwin Neher教授推荐,徐涛来到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理与生物物理系继续深造,导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Bertil Hille教授。

 

 

 

回国效力

 

1999年10月11日,正在美国学习的徐涛收到了一封来自母校华中科技大学的纳贤信。信中写道:“我校的生命学科基础比较好,非常需要你这样的学术带头人。学校一定会创造最好的条件,使你能安心工作……”热情洋溢的邀请,打动了年轻的徐涛。他毅然决定收拾行囊,回祖国效力。在他看来,中国的发展需要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需要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工作者,而飞速发展的祖国也为自己的科研事业提供了最好的舞台。

曾任华中科技大学生命学院院长的徐辉碧教授回忆说,徐涛的科研水平毋庸置疑,但是当时学校还是破例邀请了6位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的权威专家担任评审,对他进行了严格的考核。毫无悬念,徐涛用自己科研水平折服了现场专家,获得了他们的一致认可。


 

2000年6月,徐涛回国担任了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在当时,他是国内招聘的少数几位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过多篇论文后回国的学者之一。2000年至2003年,他还担任学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同年,30岁的徐涛被华中科技大学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他迅速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细胞膜转运和胞吐的研究基地,其中细胞膜电容检测技术平台、光解钙离子释放技术、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技术平台等都具有领先水平。徐涛还凝聚了一支创新能力强、勤奋敬业、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相继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以及科技部“973”等多项项目。

34岁,他担任科技部 973 项目 "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的首席科学家,总经费达 2500 万,将如此重大的科研任务交与一个仅 34 岁的科学家,在科技部也不多见。

2003年,由于突出的科研成就,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生物物理学科的发展,徐涛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并兼任该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7年,徐涛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669966723188154.png

 

幸运背后 

 

徐涛主要从事糖尿病分子机制和超分辨成像技术研究,在囊泡分泌调控的分子机制、GLUT4储存囊泡转运及其调控机制、钙释放激活钙离子通道(CRAC)的激活机制和分子构成、超高分辨率显微成像等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在Cell、Cell Metabolism 、Nature Cell Biology 、Nature Methods、Nature Communications、Neuron、J. Cell Biology、PNAS等杂志上发表多篇有影响的研究论文,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669966763254245.png

       在众人眼中,徐涛无疑是幸运的。然而,这份幸运的背后却凝聚着他长年累月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正如爱迪生所说“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不管在求学阶段,还是在华中科技大学、中科院工作,徐涛几乎是利用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忘我地开展科学研究。在他的时间表上,已经没有了节假日,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十余年如一日。他就是凭着这种执着的刻苦钻研精神,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突出的科研成果。

1995年,当徐涛在德国马普研究所的时候,导师Erwin Neher对他说:“我的业余爱好就是科研,所以,即使加班也不觉得累。”

2005年,Erwin Neher访问了徐涛的实验室。当他看到徐涛每天的日程安排后,跟他开玩笑说:“看来,我们有共同的业余爱好了。”

  

抗击疫情

 

2019年11月,徐涛正式担任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后更名为生物岛实验室)主任。

特别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之初,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应对疫情科研攻关组组长的徐涛当即组织广东生物岛实验室启动“新冠应对专项”紧急攻关任务,协同广州市20多家科研机构、医院和企业等开展联合攻关,打通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临床实验、产品生产的创新链各个环节,推动建立“防、检、治”一体化疫情防控体系,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中科院应对疫情科技攻关小组组长、生物岛实验室新冠应对专项攻关项目总负责人,徐涛部署快速检测、应急药物和疫苗研发三个方向的16个项目。其中“磷酸氯喹对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评价”项目确立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的方案,并被纳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六版、第七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此外,实验室联合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现场快速诊断试剂”检测简单高效,有效突破现有检测技术对人员、场所的限制,缩短检测用时,该产品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CE认证、出口自由销售许可证,已产销超200万人份。攻关项目组仅用35天建立人源化ACE2 小鼠动物模型,突破该技术动物繁育通常需要半年的瓶颈,为加速药物和疫苗研究提供有利支持。生物岛实验室联合多家单位快速研发出基于胸部CT的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系统,做到了新冠肺炎的快速鉴别、病灶圈定与量化分析,还增加多病种诊断和重症预测功能,总体诊断准确率超90%,系统技术已在国内多家医院推广使用,并经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科技厅推荐在联合国网站和资料中向世界各国公布分享。

在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代表团的考察活动中,生物岛实验室的科研攻关项目得到了专家组的一致高度评价。一位来自美国的临床专家表示:“在此之前我有很多疑问,听了徐涛教授的报告,我关注的问题都已经作了很好的解答。你们的工作非常出色。”世卫组织新发疾病部门执行负责人、MERS-CoV工作组组长Maria D. Van Kerkhove表示,生物岛实验室已经在快速检测和疫苗研发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并对全体攻关项目组人员表达敬意。


 1669966818285300.png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科学是徐涛毕生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他犹如一只凌空高飞的雄鹰,怀着对科学不懈的追求,艰苦奋斗,勇于献身,在中国科研事业向前的滚滚洪流中,默默作出自己的贡献。

推荐新闻